乡村“守艺人”,巧手成就致富梦 (2)

胡氏花灯技艺代代传承,守艺人在我母亲胡德芳手上又有了很大发展。乡村她以丰富的巧手想象力和创造力,对传统工艺灯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进。富梦比如,守艺人把扎染艺术、乡村剪纸艺术、巧手生肖文化等融入灯品,富梦推出了一系列创意十足的守艺人花灯,由此胡氏花灯挂进了大街小巷、乡村千家万户。巧手

打我记事起,富梦家里的守艺人小作坊里,就处处堆放着制作花灯的乡村材料。我从8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书法、巧手剪纸、做手工花,后来成了她的助手。母亲76岁高龄时,还拿出全部积蓄,修建胡氏花灯工艺厂、胡氏花灯文化园,还原古老的逛花灯场景,免费向公众开放。她总是对我说,想在有生之年多做些实事,让自贡彩灯得到全世界友人的喜爱。

我明白,对于母亲来说,胡氏花灯不只是一盘简简单单的生意,更是一种毕生难舍的情结。我也发誓要倍加努力,把胡氏花灯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
于是,我注册了“胡氏花灯”商标,还申请了很多专利。我们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共建青少年教育基地,邀请学校组织孩子们来做研学体验,带着他们现场体验“一根丝变成一盏灯”的神奇过程。看着孩子们脸上惊喜的表情,真是幸福极了。

在四川很多地方,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,家里只有孩子和老人。我就想,要是把胡氏花灯制作培训基地建到农村去,让留守的人们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,那该多好啊。

正巧,我在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遇到了身残志坚的陈洪宇。他熟悉互联网,对花灯也很着迷,我就收他为徒,和他一起在当地建立了胡氏花灯制作培训基地、加工厂房,派出熟练师傅驻扎当地,手把手地教徒弟。大家平时制作小型花灯,逢年过节就外出参加灯会布展。

现在,我们和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共建的胡氏花灯制作培训基地也已投用,一大批彩灯工匠靠着手艺富了口袋。更多乡镇的培训基地也在筹划之中。有灯会布展时,我们的培训基地已能派出上百名熟练工匠。胡氏花灯不但畅销国内,而且远销新加坡、泰国、印度等地。

眼瞅着春节又要到了。我们正在加紧制作,一定要让花灯挂满大街小巷,照亮今天的好生活。

乡村“守艺人”,巧手成就致富梦

湖南泸溪县,手艺人李铁骑在展示“踏虎凿花”苗族传统手工艺作品。新华社发

乡村“守艺人”,巧手成就致富梦

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,村民在刺绣。史开心摄/光明图片

电脑编程,巧雕石头

讲述人:重庆“大足雕客”农民工杨家胜

小时候,我经常看父亲做石雕,得空就帮他打下手。中学毕业后,我开始跟着父亲打石狮子。2015年7月,一次偶然机会,21岁的我代表大足石雕参加全国石刻石雕行业年会,并参观了河北曲阳数控雕刻工厂。

一进曲阳雕刻车间,我看得呆住了:一排排机械设备正在“雕刻”石头,一上午就完成了40厘米高的粗雕。大开眼界的同时,一个念头在我脑中萌生:流水线作业真是快,可怎么才能融入“手手相传”的千年石雕技艺,让作品更有灵气呢?

就在那时,石雕行业正在发生巨变——传统雕刻市场开始萎缩,工程类石雕项目增多。这对于长期以精品手工技法为特色、缺少机械化生产的大足雕刻产业是一次重击。我身边不少同行退出了雕刻行业,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,这让我既痛心又无奈。

2018年,正在成都雕刻石栏杆的父亲打电话给我,说那边一家雕刻厂已经开始使用数控雕刻,机器做、人工修,能节约很多时间,让我去学习。当时,我以“手里活多”为由回绝了。其实,真正的原因是心里发虚: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,连电脑打字都很慢,怎么能学会用电脑编程“雕石头”呢?

这成了我心底的一大遗憾。“数控雕刻梦”就像一粒种子,在心里悄悄发芽。我白天做工,晚上看书自学,满脑子都是“数控雕刻”四个字。几番思想斗争后,我终于下定决心:把数控设备买回来,摸索着干。很快,我就去山东泰安参加线下专修学习班,学习软件运用和雕刻机实操。

这次学习,彻底改变了我的“老观念”。无论是手工还是数控,只要技艺精湛,都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。回大足后,我便和团队筹资买回了数控雕刻机。此后两年时间,先后有十多个工友回到大足加入我们的团队,现在,我们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数控雕刻产业链。2022年,大足石刻文创园打造“大足雕客”创业孵化园,并将我们团队作为技术人才引进,打造川渝两地雕刻企业共享数控雕刻生产线。

如今,传统手工雕刻与现代化数控擦出的火花越发绚丽夺目。我相信,会有更多像我一样的青年为此着迷。

“小盆景”扮靓新乡村

讲述人:江苏沭阳县“沭派盆景”匠人方武

沭阳是全国首批“中国花木之乡”,也是全国花木盆景主产区之一,有着数百年的花木种植史。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沭阳人,我心底一直有个“工匠梦”:不仅要让更多人学习盆景技术创业致富,也要让“沭派盆景”艺术传承发展。

我小学三年级就跟着爷爷学习栽培盆景。初中毕业后,我进入沭阳中专学习艺术创作,十分痴迷于《芥子园画谱》。这本画谱让我掌握了中国画技法,增强了对松柏、山石形态与意境的理解,为我此后的盆景制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沭派盆景历史悠久,融合百家之长。经过多年学习实践,我在传承沭派盆景传统“渔网扣”制作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创新,形成了“垂枝结顶”的个人风格特点,得到国内盆景界认可,多次在国内盆景展览和盆景制作大赛中斩获大奖。

近年来,沭阳围绕花木产业提档升级,实施“花匠千人培训计划”,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,重点培养盆景制作及养护、盆景造型培育、插花艺术、编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。前不久,“沭派盆景工匠”还成功入选省级劳务品牌。这让我觉得自己有了更新更广的用武之地。

为了帮助更多人掌握盆景技术,我面向村民免费开展盆景养护、制作技能培训,吸纳当地农户到园内务工就业、学习技艺,带动了周边300多家农户致富。同时,我还通过“互联网+盆景”模式,向本地及全国各地百余名学生传授盆景制作技艺。现在,我的“艺园”已经成了河南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学生实习基地,每年寒暑假,都有许多年轻学子前来学习。看到越来越多年轻面孔加入盆景创作的队伍中来,我从心底里高兴。

盈尺之盆容纳山水,方寸之景尽显意境。现在,我正酝酿建设省内最大的文旅示范园区,以盆景特色产业为主导,集文旅融合、盆景培育展示、产学研培训、民俗文化、非遗保护、电商孵化及观赏游览为一体,把“沭派盆景”做精、做大、做强,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,用小盆景扮靓和美新乡村。

(项目团队:光明日报记者张胜、王胜昔、李晓东、周洪双、李宏、张国圣、苏雁、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段阳东、叶春艳)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.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