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传承人和他的“银匠村” (2)

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卡拉村,银匠村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王国春在锻造银制器具(11月16日摄)。非遗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

“卡拉村是传承‘鸟笼艺术之乡’,具有一定知名度,人和且背靠景区、银匠村客流稳定,非遗村民也很支持。传承”王国春说。人和从2019年开始,银匠村他就马不停蹄投入建设:首期修建拥有数千平方米的非遗研学基地;二期聚焦“银匠村”主体打造,今年5月基本完工。传承

“村里的人和建筑风格以当地少数民族建筑为主,辅以创新设计和装饰。银匠村”王国春说,非遗他收购了40栋丹寨当地群众废弃的传承吊脚楼,将它们打散运回、组合重建,让它们焕发了新生命。

筑好巢还得引来凤。“我先后与黔东南州多家高职院校合作,优先保障‘银匠村’的研学发展和技艺传承。”王国春说,在此基础上,他邀请当地十几名非遗传承人入驻“银匠村”,并积极宣传、吸引客流。

29岁的张义苹是一名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,带动当地数十名妇女从事蜡染制作。“我们主要生产、销售蜡染产品,入驻‘银匠村’半年来,我为更多学生和游客传授蜡染技艺,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拓展了增收渠道。”她说。

 非遗传承人和他的“银匠村”

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卡拉村,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秋(右)在编制鸟笼(11月1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

“非遗项目要走好文旅融合、创新发展的路子,才能取得更大成功。”34岁的王秋是卡拉村的一名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。过去,制作鸟笼是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,今年入驻“银匠村”后,她把鸟笼制作技艺与研学深度“捆绑”,走上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.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