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中国书房,感悟文明力量

▲南宋何筌草堂客话图册页(局部)

▲鲁迅的走进中国书房兼卧室“老虎尾巴”。新华社资料片

“苔痕上阶绿,书房草色入帘青。感悟谈笑有鸿儒,文明往来无白丁。力量”一篇人人耳熟能详的走进中国《陋室铭》,将对书房的书房想象刻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。

从刘禹锡的感悟“陋室”到蒲松龄的“聊斋”,从杜甫的文明“草堂”到陆游的“老学庵”,从梁启超的力量“饮冰室”到鲁迅的“老虎尾巴”……读书人的书斋从来都不仅是存放书籍、查阅资料、走进中国方便书写的书房场所,而是感悟著书立说、寄托情感、文明赓续文脉的力量精神空间。

随着网络、电子阅读的普及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拥有一间实体的书房已非必需。但在读书人的精神角落,总有一片天地,是属于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的。

回顾今年的故宫博物院午门大展“照见天地心——中国书房的意与象”,让人们有机会从午门出发,在书画、器物、家具等展品中,回望、想象、走进中国书房,体会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
书房的意与象

书房,古称书斋。书籍与房舍,构成了书房的实体存在。从仅可容膝的陋室草堂,到四库充栋的皇家庭院,书斋可藏于市井,可隐于郊野,并无一定之规。但书斋作为集读书学习、著书立说、明心见性于一体的文化空间,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。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研究员张小李认为:中国传统书房萌芽于先秦私塾,其范式在唐朝确立,并延续至后世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.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*